(原文标题)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专家组现场考察
2013年7月29-31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委托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森林分中心组织专家对“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进行了专家现场考察。现场考察专家组由北京林业大学侯小龙教授、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刘贤德研究员和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曹秀文教授级高工共同组成。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森林分中心王兵主任主持了会议,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段经华博士、甘肃省林业厅科技处史万琼副处长和季元祖主任、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刘世增所长以及该站的相关技术骨干等参加了会议。
7月30日上午,专家组一行到达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东沙窝和扎子沟林场,实地查看了柠条与梭梭人工混交林、沙枣与毛条人工混交林和柽柳灌木林定位观测现场,从植被类型、分布特征、地理状况、观测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仔细的现场考察;下午,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绿洲站召开了专家现场考察论证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生态站负责人的汇报,并就野外选址情况、生态站目标定位、建站的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质询。
王兵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我国森林生态站建设的重要性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CFERN的国际影响力,并对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建站的特色、观测定位、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提出了重要建议。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重点开展以灌木林为观测对象的研究,对于探讨灌木林在河西走廊绿洲内部、绿洲边缘地带的生态工程效应和防护作用等重大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站的选址和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将为今后以灌木林为主体的观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带好头、开好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甘肃河西走廊特色突出,武威市扎子沟林场的灌木林分布面积大,有天然的柽柳灌木群,有沙枣、毛条等不同树种的混交人工林以及较为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灌木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逆性强,对维护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和迫切的森林定位观测需求,同时具备了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条件,区位优势明显。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主站址建在扎子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主要针对灌木林生态系统功能与人为活动、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对于实现灌木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建设该生态站构建绿洲灌木林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平台,对阐明灌木植物个体、种群、群落、斑块等不同尺度生态学过程、驱动机制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揭示农田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在河西走廊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效应与功能,为西部干旱区森林生态功能的研究和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现场考察会形成如下考察意见:
一、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市,属于《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的拟建站,位于“蒙新地区—河西走廊半荒漠及绿洲区”。主站址设在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扎子沟分场,辅助观测点设在武威市东沙窝、古浪县昌岭山和天祝县哈溪,主要观测植被类型有柽柳、金露梅、锦鸡儿等天然灌木林,杨树、沙枣、梭梭、柠条、花棒等人工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是以河西走廊半荒漠及绿洲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灌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及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各系统与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因;开展服务功能机理、过程观测研究;探索退化土地恢复重建与绿洲森林保护、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为甘肃河西乃至我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现有自动气象站2处,监测样地8块,水文、水质监测点6处,仪器设备40多台(套);固定科研人员19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9人,具备承担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能力。自2009年以来,对该区域主要灌木林生态系统进行了3年的定位研究,取得近10项科研成果,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主站区具备基本的水、电、通讯、实验、生活和工作等条件,交通便利。
四、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建设单位和技术依托单位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已与共建单位武威市林业局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了建设土地使用协议,可供该站长期使用。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站符合建站要求,并具备相关保障条件,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申请书》,开展论证咨询工作。
该站是一个以灌木林为观测研究对象的森林生态站,是拟建的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第81个生态站,该站建成将会进一步提升西部干旱区森林定位观测研究的水平。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吴春荣、孙涛供稿)